<
>
/
/

夏日行车提防“情绪中暑”

发布日期:2025-02-15
浏览次数:

  夏日炎炎似火烧。人体长时间处在高温阳光下容易引起心理烦躁,这就是“情绪中暑”。对于众多夏日外出驾车的人来说,注意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需要成倍的关注与警惕。现在正值高温日,建议对此加以报道和提醒,使驾驶员们能度过一个安全舒适的夏天。   调查附记:

  夏季人体出汗增多,如果睡眠不足、饮食减少,容易出现代谢障碍,影响脑神经活动,出现情绪烦躁、发火,同时思维紊乱、健忘,甚至情绪低落等,心理学上将这些症状称为“情绪中暑”。在夏季高温天气中,人遇到“中暑”是最常见的现象,而对于机动车驾驶员来说,伴随着灼人的阳光行路,如果还遭遇路面拥堵不堪,加之长时间驾车,就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,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,内分泌功能紊乱,更容易造成心理疾病。

  如果带着不良的心情驾驶车辆上路,驾驶员的安全就不免令人担忧。因此,在夏天如何做到避免“情绪中暑”就尤为重要。专家认为,使自己在夏天行车时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,就一定要想办法率先洞察自己的状况,然后需要自我暗示,提醒自己切不可在行车过程中意气用事。

  专家同时认为,人体的生理与心理是互相影响的,要确保在夏日驾车的心理健康就需要保证生理上的舒适与健康。而驾驶室的空间狭小,空气流通不畅,加之驾车动作单一,运动量很小,因此常常带来生理疲劳。针对此情况,建议驾驶员们多多参加各种室外活动,有效地增强肌体各系统的功能,而开车前也应该适当地活动几分钟。在停车间隙,如有条件可下车并在车外做一些深呼吸或上下蹲起,这样更有利于血液循环,增强肺活量,这样继续驾车时不会感到疲劳。另外,由于现在车内的空调设施都比较完备,所以天气炎热本身造成的不良影响被削弱,但同样也会造成空气不流通的负作用。所以建议开车人适当调节空调工作状态,或每隔一段时间打开车窗透透气。

  防止“情绪中暑”要注意静心养生,心平气和,同时根据夏季天气炎热和昼长夜短的特点,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,利用早晚凉爽时段开车,尽量避开中午前后的高温。午间容易疲劳、打瞌睡,适合休息,蓄养体力,保证行车时有充足的精力。行车中如感到困倦,应及时停车,适当休息一会儿,待头脑清醒后再继续开车,确保行车安全。专家还建议驾驶员们,在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新鲜的的水果和蔬菜,多喝温凉的饮料,或者消暑解渴的绿豆汤等,给心灵“消暑降温”。